在
播音主持的世界里,新聞播報就像一場精準的舞蹈,每一個節奏的把握、每一次斷句的選擇、每一處重音的落點,都藏著讓文字“活”起來的魔法。對于播音專業藝考生來說,想要在新聞播報中脫穎而出,光靠標準的普通話可不夠,掌握獨特的節奏把控、精妙的斷句技巧和恰到好處的重音處理,才能讓新聞播報既有信息的力量,又有聲音的魅力。
新聞播報的節奏不是一成不變的機械節拍,它更像是呼吸,會隨著新聞內容的變化而起伏。在傳統認知里,新聞節奏往往被等同于語速快慢,其實遠不止如此。節奏是多種元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包括語速、語調、停連、語氣的綜合運用。比如突發新聞,需要營造緊張感,此時可以適當加快語速,配合上揚的語調,讓聽眾迅速進入情境;而民生新聞則更適合溫和舒緩的節奏,用娓娓道來的方式拉近與聽眾的距離。

有一種小眾但實用的節奏訓練方法——“音樂同步法”。選擇與新聞內容情緒相近的純音樂,在練習播報時跟著音樂的節奏進行。比如播報體育賽事新聞,可以選擇節奏明快的進行曲,讓自己的語速、語氣與音樂鼓點相呼應;播報文化類新聞時,搭配舒緩的古典音樂,讓聲音在旋律中自然流淌。這種訓練能幫助藝考生培養對節奏的敏感度,找到獨特的播報韻律。
斷句不是簡單的喘氣停頓,而是對新聞語義的精準拆解與重組。很多藝考生容易陷入按標點斷句的誤區,這樣會讓播報顯得生硬機械。真正的斷句要依據語義邏輯和情感表達來進行。比如“本市新開通的地鐵線路,將有效緩解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”,如果按照標點在“線路”后停頓,會切斷語義聯系;更合適的是在“本市新開通的”后稍作停頓,突出重點信息,讓聽眾更容易理解。
在實際練習中,可以嘗試“語義抱團法”。把新聞內容按照語義劃分成一個個小單元,每個單元內緊密連接,單元之間再進行合理停頓。比如“教育部近日發布通知,要求各地學校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,建立完善的心理輔導機制”,可以劃分為“教育部近日發布通知”“要求各地學校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”“建立完善的心理輔導機制”三個語義單元,在單元間停頓,既清晰傳達信息,又讓播報更有節奏感。
重音的作用不是單純的加重音量,而是為新聞內容“畫重點”,引導聽眾的注意力。常規的重音處理多放在主謂賓的關鍵位置,但對于藝考生來說,學會挖掘新聞背后的深層含義,找到獨特的重音落點,才能讓播報更具感染力。比如“昨天,85歲的退休教師張某某向山區小學捐贈了自己畢生積蓄的100萬元”,除了“85歲”“100萬元”這些數字,還可以把重音放在“畢生積蓄”上,突出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,讓新聞更有溫度。

“情感投射法”是一種有效的重音訓練方式。在播報新聞前,先深入理解新聞背后的情感,把自己代入到新聞場景中。比如播報災害救援新聞時,帶著對受災群眾的關切和對救援人員的敬佩,把這種情感融入到重音處理中。當說到“救援人員不顧余震危險,連夜搜救被困群眾”時,把重音放在“不顧”“連夜”上,用聲音傳遞出救援的艱難與決心,讓聽眾更能感同身受。
在新聞播報中,節奏、斷句和重音三者是相互關聯、相輔相成的。過快的節奏可能導致斷句不清、重音模糊;不合理的斷句會打亂節奏,影響重音的表達效果。藝考生需要在日常練習中反復打磨,找到三者之間的平衡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新聞稿件,如時政新聞、財經新聞、社會新聞等,進行針對性訓練,感受不同題材下節奏、斷句和重音的變化規律。
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——氣息的配合。無論是節奏的把控、斷句的停頓,還是重音的強調,都離不開穩定的氣息支持。藝考生要學會運用胸腹聯合呼吸法,讓氣息像源源不斷的活水,為聲音提供持久的動力。在練習時,可以通過數棗、吹紙條等方式鍛煉氣息控制能力,讓氣息在新聞播報中收放自如。
新聞播報的節奏、斷句和重音是播音專業藝考生需要攻克的重要課題。這些技巧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,需要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,結合自身特點,形成獨特的播報風格。通過“音樂同步法”“語義抱團法”“情感投射法”等小眾但實用的訓練方法,深入理解新聞內涵,用聲音賦予文字生命力,才能在考場上脫穎而出,在未來的播音道路上綻放光彩。每一次的練習都是一次成長,每一次的嘗試都是向優秀新聞主播邁進的一步,愿藝考生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聲音節奏,講好每一個新聞故事。
說明: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(QQ:1624823112),萬分感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