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:2025-07-01
對于播音專業藝考生而言,聲調訓練絕非簡單的發聲技巧練習,而是需要在掌握語音規律的基礎上,通過大量實踐和創新訓練方法,將聲調運用轉化為個人的語言藝術本能。聲調不僅承載著漢語的音樂性,更是情感傳遞與內容表達的關鍵載體。想要突破傳統訓練模式,探索更有效的聲調訓練路徑,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。
方言區考生面臨著獨特的挑戰,普通話聲調系統與方言聲調存在顯著差異。粵語區考生的入聲字發音短促、聲調數量多,在轉換為普通話的陰平、陽平、上聲、去聲時,容易出現調值不準確的問題。而粵語區考生則常受濁音系統影響,導致聲調調型模糊。針對這些問題,可運用對比訓練法,將方言與普通話的聲調進行逐字、逐詞對比,建立聲調差異的聽覺記憶。例如,粵語的高平調55與普通話陰平調55在聽感上相似,但粵語的發音更短促,通過錄制兩種聲調對比音頻,反復聽辨,能夠強化對普通話聲調調值的感知。同時,借助方言與普通話的聲調對應規律表,系統梳理轉換規則,降低方言對普通話聲調學習的干擾。
氣息是聲調的動力源泉,氣息控制的好壞直接影響聲調的穩定性和表現力。傳統的氣息訓練方法多以腹式呼吸為主,播音生可在此基礎上,嘗試“循環呼吸法”。這種原本用于管樂器演奏的技巧,能幫助播音生在不間斷發聲的情況下持續補充氣息。練習時,先深吸一口氣,在呼氣發聲的同時,通過嘴角兩側緩慢吸氣,讓氣息在肺部形成循環。通過“循環呼吸法”配合聲調訓練,能夠避免因氣息不足導致的聲調衰減或音高不穩定現象,尤其在長句表達中,能保持聲調始終處于穩定的調值區間。此外,還可進行氣息彈性訓練,如“狗喘氣”與聲調結合,在快速交替呼吸的狀態下,穩定地發出不同聲調的單字,增強氣息對聲調的支撐能力。
聲調的表現力不僅體現在標準的調值上,還在于通過聲調變化傳遞情感。可利用“情境模擬法”提升聲調的情感表達能力。設定不同的場景,如喜悅的生日慶祝、悲傷的離別時刻、緊張的突發事件等,讓考生在模擬情境中用不同聲調表達相同內容。例如,同樣是“我成功了”這句話,在喜悅場景中,可將聲調適當上揚,尾音拉長,增強歡快感;在悲傷場景中,聲調低沉壓抑,語速放緩,表達出復雜的情緒。這種訓練方式打破了機械的聲調練習,使考生在實踐中體會聲調與情感的緊密聯系。另外,還可借鑒戲劇表演中的“內心獨白法”,讓考生在發聲前先構建內心情緒,將情感融入聲調,使聲調不再是孤立的聲音符號,而是富有生命力的情感載體。
聲調訓練不能局限于單字、詞語的練習,還需在語句和篇章中強化聲調的連貫性和韻律感。可采用“古詩詞韻律分析法”,古詩詞具有嚴格的平仄格律和押韻規則,通過對古詩詞的誦讀和分析,能夠深入理解聲調在語句中的起伏變化規律。例如,分析杜甫《春望》中“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的聲調搭配,感受平仄交替帶來的節奏感。在誦讀過程中,注意押韻字的聲調處理,使其既符合押韻要求,又能自然融入語句情感。此外,還可進行“廣告語聲調設計訓練”,廣告語往往需要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注意力,通過對廣告語的聲調設計,如突出關鍵詞的聲調、調整句間的聲調高低對比等,提升在實際應用中對聲調的靈活運用能力。
聽覺反饋是聲調訓練中不可或缺的環節,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能夠更精準地進行聲調訓練。除了常用的錄音回放方法,還可利用語音分析軟件,如Praat,對發音進行可視化分析。通過Praat繪制的語圖,能夠直觀地看到聲調的音高曲線、時長等參數,與標準聲調曲線進行對比,找出差異并進行針對性訓練。另外,虛擬現實(VR)技術也可應用于聲調訓練,構建虛擬的播音場景,如新聞直播間、舞臺主持現場等,讓考生在逼真的環境中進行聲調練習,并通過實時語音反饋系統,及時糾正聲調問題。同時,利用人工智能語音識別技術,開發個性化的聲調訓練程序,根據考生的發音問題,智能推送訓練內容和練習強度,實現高效的聲調訓練。
播音專業藝考生的聲調訓練是一個復雜且個性化的過程,需要結合自身的語言基礎、發聲特點,不斷探索創新訓練方法。通過克服方言干擾、強化氣息控制、提升情感表達、優化語句韻律以及借助科技手段等多種方式,全面提升聲調運用能力,讓聲調成為播音創作中最具魅力的語言元素。
說明: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(QQ:1624823112),萬分感謝!
官方微信
微信掃一掃
官方微博
微博掃一掃